新华社:这些院士为何对宁波情有独钟?来源:添加时间:2017-09-24 03:02:31阅读:1289次



院士,堪称创新人才的金字塔尖。

现在的“两院”院士,相当于古时候的翰林院,是国家的智库。

截至去年,我国共有“两院院士”1570名,其中,宁波籍院士111名,也就是说,每14位“两院”院士中就有一位宁波人,高居全国城市前列。

截至目前,宁波柔性引进院士创新团队121个,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220余个,共建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97家,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研发平台55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15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申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5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10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00余项,正式签约科技合作项目260余项,合同金额132.5亿元。同时,在院士团队的支持下,10家企业已实现成功上市。

在争夺院士的排行榜上,宁波依然走在了全国前列。

引进一位院士及他所带来的高端人才团队,意味着创新资源的集聚,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某个地区自主创新的热潮。

各地都在想办法争夺这一稀缺资源,为什么宁波能在这场“院士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又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招数?

实验场所很高大上 科研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古来明州,所谓“三江交汇五洲通”。参杂着海鲜味的风传递着江南都市的灵秀与时尚;这里,人文荟萃、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来讲,这个文人墨客笔下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有最真实的实验场所,这里有蓬勃兴起的防护材料高新技术产业。

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特种润滑防护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摩擦学家之一,创建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极大促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一个科学家或是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开拓和把握学科方向。”薛群基院士这样说。

2009年,薛群基院士来到宁波,加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他的科研方向也从以往的空间润滑转到了海洋材料的防损伤研究,并建立了海洋材料和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宁波是我国重要港口城市,航运是其重要产业。大型游船、捕捞船、创意游艇、海上直升机、无人机……创新设计会对海洋港口经济提供重要作用。

薛群基院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宁波极具文化底蕴,其民营经济和创业元素也非常活跃,加之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宁波将发展出自己的创新模式。

将智力转换为生产力 助推宁波高新科技产业发展

正是深受宁波这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设理念的影响,薛群基院士领衔的海洋防护涂层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开发出了可提高海洋装备服役寿命一倍以上的高性能防腐涂层材料,还开发出了一类亲油疏水高分子材料,它只吸油不吸水,能够选择性地将吸附上来的油牢牢“锁住”,而且经过简单处理后还可重复使用。目前已建成国内首条日产2500㎡连续式亲油疏水材料生产线,批量产品已在苏州河进行油污处理试点,还与中石油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金山石化、胜利油田等石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现在最新研制的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已实现规模量产,并迈入大规模示范应用阶段。“薛群基兴奋地说,建立海洋材料和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之初,他就提出在技术研究上一定要高起点,要有中国的自主技术。

如今,已年过7旬的薛群基院士仍然工作在第一线,一年至少有120天在出差,而每个不出差的日子,早上8点半,他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办公室里,开始忙碌的一天,直至晚上下班回家。

引进院士团队,成就行业领先

名家云集共谋发展大计,把脉问诊献策宁波智造。

举几个例子,宁波维科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与钱逸泰院士团队重点开展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研发”、“聚合物电池安全性能提升——铝塑膜腐蚀失效机理与纠正措施”、“智能手机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提升”等3个项目,获得16项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内首家能够批量使用石墨烯导电剂提升全程快充性能的企业,其中,高电压电池已顺利转产, 并成为公司拳头产品,2016年单品销售超过3亿元。

“我可以这么说,没有院士,就没有公司的今天,更加没有公司的明天。” 这是伏尔肯总经理邬国平的原话。

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和张立同一起入驻了宁波伏尔肯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为这家1998年成立的民企注入了“新活力”。

在王玉明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实施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重点项目,获得了中国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张立同院士团队指导下,公司成功申报“863”项目“高性能碳化硼陶瓷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并利用研究成果并开发了军品碳化硼陶瓷防弹片等产品和民品碳化硼陶瓷喷砂嘴新产品,均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院士为我们打开了实现创新驱动的一扇窗,让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研发水平的同频共振。”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在柔性引进黄崇祺院士团队之后,成功掌握了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动态电缆、拖曳缆等国际先进海洋缆产品最新技术,承担了建国以来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并牵头起草了海底电缆国家标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脐带缆设计分析及制造的企业,并于2014年10月成功在A股上市。

无一例外的是,和院士团队达成合作的企业,几乎都是宁波优势产业内的引领者。

传统的做法是由政府出资金,邀请院士建工作室,而宁波让院士主动带资金和自己的团队过来,足够证明院士对宁波的高新产业是充满信心的,也是来做实事的。

宁波频频出手抢院士到底有何高招

招数一:院士担任董事长

“刚想到这个模式时,大家都觉得很大胆,没想到得到很多院士的回应和支持。”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这种方式,是为了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常驻,院士每年都有更长时间在宁波,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与合作。

研发园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形式运行起来更加务实。

招数二:做好“妈妈式”服务

比如,为每个院士团队提供300平方米左右的基本研发办公用房,入驻当年免房租;每家给予50万元/年工作经费补贴;优先支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等。

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宁波市政府回购了一幢2万多平方米的大楼供研发园区工作人员使用,里面包括餐饮中心、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健身中心等。

柴天佑院士团队的薛盛群,此前在东北大学。她说,来之前还怕不适应这边的生活。来了以后,觉得宁波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都非常好。

招数三:专业无缝对接

谭建荣院士团队的陈峰华博士说,其实各地政府都有针对引进院士的优惠政策,有的力度也很大。但是谭院士还是选择来宁波,理由是什么?

陈峰华说,早在20年前,宁波一些企业已经找上了他们的团队,展开技术合作。比如海天集团,通过长期的项目合作早已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从零散项目的合作,到全面的技术合作,这无疑是“共赢”。

当时宁波的企业界已有这样一个意识: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让院士们来宁波开展合作,最重要的是专业对口,看好宁波地区和自己研究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比如郭孔辉院士,研究汽车底盘应用,恰好和宁波吉利、万向等汽车制造企业对口……

下一步,宁波还将出台院士引进相关新政,提高经费资助力度

宁波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致力于为人才提供从创业创新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全力打造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人才生态最优市。

2011年,宁波出台了“3315计划”,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2015年,又出台了市人才发展新政25条。2016年,还出台了深化“3315计划”实施意见,建立人才发展持续扶持机制,把最高资助升级到1亿元;“3315计划”人才创办企业能从商业银行获得最高2000万元信用贷款;对企业发展较好的,再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对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400万元配套资助;对在宁波购房的,给予最高50万元购房补贴。

下一步,宁波还将出台顶尖人才特殊支持,对全职来甬工作的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1亿元甚至上不封顶的资助,同时给予住房、保健等方面最优保障,对顶尖人才作为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且产业化项目放在宁波的人才项目,给予500万元及以上资助。对高端人才子女就读幼儿园、义务段学校不设限,全面开放优质教学资源,探索高端人才健康绿卡、医疗保险国际服务和结算制度,为人才安排家庭医生。

“一浪高过一浪”的聚才效应,源于宁波不断完善的人才发展环境,由此,越来越多的院士选择了宁波,今年宁波“3315计划“入选团队中又有6个院士团队,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建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立浧、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徐政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阿特菲尔德、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巴格留克,纷纷准备在宁波大展拳脚。

此外,本届人才科技周将围绕智能经济召开院士咨询会,邀请10余位国内外院士携30余位高层次人才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并新建16家院士工作站。如今的宁波,也因为引进了越来越多的院士,造就了眼前图景的星汉灿烂,正在走向更美的远方。

编辑:王义